被罵"不如趙本山"的趙大牛,憑一場4萬人球賽,撕開了星二代的遮羞布 沈陽奧體中心的夜燈亮到凌晨一點時,沒人想到,那個常年被貼上“憨氣重”“靠爹”標簽的趙大牛,正蹲在看臺角落核對收尾清單。幾小時前,據(jù)公開信息顯示,這里涌入四萬觀眾,二十元門票可同時觀看球賽與明星互動,全場笑聲沒斷過,而這場讓本地人為之驕傲的活動,是這個總被拿來和父親趙本山比的星二代,從頭到尾獨立扛下來的。
誰能想到,以前提起趙大牛,評論區(qū)滿是“比他爸差遠了”的聲音?仿佛只要頂著“趙本山兒子”的頭銜,他做什么都像在模仿,連說話帶點幽默都被罵“生硬”??赡峭碓诂F(xiàn)場,他跟工作人員對接流程時,連“球員通道指示牌要再挪半米,避免觀眾擁擠”這種細節(jié)都摳到極致,旁邊人說他“溝通細得像在打磨一件活兒,節(jié)奏抓得比春晚小品還準”。 更有意思的是媒體的反應。不少記者熬到深夜還在館外等采訪,按常理,星二代遇上這種情況,要么讓助理擋駕,要么隨便應付兩句就走??哨w大牛主動走過去,先彎腰說了句“讓大家等久了,抱歉”,接著沒急著說自己多厲害,反而先協(xié)調(diào)機位,“你們想拍場館收尾可以,但注意安全,我讓人給你們指條近路”。語氣平靜得像在跟鄰居聊天,半點沒有“星二代”的架子。 說起來,現(xiàn)在的星二代圈子挺有意思。有的忙著在社交平臺曬豪車名表,定位恨不得精確到自家車庫;有的靠父親資源擠破頭要上綜藝,鏡頭前沒什么才藝,卻把“努力”掛在嘴邊;偶爾出點小事,第一反應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讓家里人出面兜底。趙大牛倒好,手里握著書法繪畫的本事不說,連受過系統(tǒng)訓練的唱歌表演技能也藏著掖著,這些放在別的星二代身上,早被團隊包裝成“全能藝人”反復宣傳了。他偏不,拉著一群人辦足球賽,嘴里翻來覆去就一句“想替家鄉(xiāng)足球做點事”。
沒人提他背后扛著的壓力有多大。趙本山的光環(huán)太亮了,亮到所有人都下意識用“趙本山標準”衡量他。好像他必須像父親那樣,往舞臺中間一站,就能逗得全國觀眾笑出眼淚,才算“合格的星二代”??烧l規(guī)定星二代就得走父輩鋪好的路?趙大牛偏選了條更“笨”的路:不玩虛的,實打?qū)嵽k活動。從最開始聯(lián)絡球員、敲定場地,到活動落地時盯著現(xiàn)場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再到結(jié)束后留在場館查收尾,全程沒見他提過一句“我爸怎么樣”,只靠自己一點點磨細節(jié)。 那晚散場時,有觀眾隨手拍了張照片:趙大牛穿著件洗得有點發(fā)白的運動服,手里攥著張皺巴巴的流程表,正跟保潔阿姨湊在一塊確認垃圾清運時間。有人在朋友圈調(diào)侃“這哪像星二代,活脫脫一個操心的項目經(jīng)理”,可就是這份“不裝”,讓不少原本帶著偏見的人悄悄改觀。以前總覺得他活在父親的影子里,連呼吸都帶著“靠爹”的味道,可那晚四萬張賣光的門票,還有觀眾離場時跟他說的“下次有這活動還來”,比任何辯解都管用。 其實大家對星二代的偏見,早該改改了。我們總默認他們生來就該享受特權(quán),默認他們不管做什么,背后都有父輩的資源撐著,卻忘了他們也在試著掙脫標簽,也想靠自己的本事被認可。趙大牛沒喊過“我要證明自己”的口號,沒搞過什么“逆襲人設”,只是默默把一場活動辦得讓家鄉(xiāng)人滿意,把收尾工作盯到凌晨一點多。這種務實,比那些在鏡頭前喊著“努力”,卻連基本流程都弄不明白的星二代,強了不止一點。
凌晨一點半,趙大牛終于核對完最后一項清單,跟工作人員道別時,臉上沒什么得意的表情,只撓撓頭說“下次再辦,還得再改進改進”。有人忍不住問他“會不會怕別人還是說你不如你爸”,他笑了笑沒多說,轉(zhuǎn)身走進了夜色里。 或許答案早就藏在那場四萬觀眾的球賽里:趙本山的事業(yè)能不能有人接班,時間會慢慢給答案。但趙大牛已經(jīng)用自己的方式證明,他不是“趙本山的兒子”這個標簽的附屬品,他是能靠自己把一場活動辦得漂漂亮亮,能讓家鄉(xiāng)人拍著大腿說“這孩子靠譜”的趙大牛。 而對我們來說,看清這一點比爭論“他能不能接趙本山的班”更重要:星二代的價值,從來不是活成父輩的復制品,而是能不能靠自己的手,掙一份實實在在的認可。趙大牛做到了,這就夠了。